20120807

憶起。未完

小時候的家庭教育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呢,我的母親以前在農會工作,父親在高中教機械,爺爺從事魚塭養殖,奶奶則是做過爆竹代工,外婆在市場裡賣過魚。


因為外公在母親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辭世,身為長女的母親在唸完國中後就要身兼父職,照顧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,從小幫外婆賣魚,不知道你能不能想像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少女,每天一早面對的是大批的魚貨,從刮鱗到殺魚都要自己來,大中午拖著一身疲憊和腥味回到家中,還要幫忙打理家中一切大小事。這就是我的母親,在成年之前就被迫要扛起這麼重的責任,後來透過人家介紹到了農會的推廣組當小職員,分擔家中的生活開銷。
我的父親則是考上嘉義高中,為了日後能找份好工作,放棄了較高分的嘉中,選擇嘉義高工機械科,之後努力考上台北工專(現今北科大),之後才開始教職人生,不論是哪邊,我們的家族一直都不是什麼富裕權貴,也沒什麼後台,大家只能憑自己努力負起自己的人生。

從小因為家裡經濟狀況還不是很穩定,我被送到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,每天一早吃著米苔目當早餐,之後和爺爺巡家裡的魚塭,看看飼料吃完沒,水車有沒有在動,之後幫爺奶「抓炮仔」,你可能聽過「地下爆竹工廠」這個名詞,以我的經驗來看,家裡的只能算是2-3人的小工坊,做的只是「家庭代工」的工作,就如同現今日本節目裡偶會出現的家庭代工,由工廠送來半成品,由我們來組合,最後工廠來收貨,賺取微薄的工資,只是我們做的工作不是那麼合法。這就是我學齡前的生活,我為此感到驕傲,我有很多都市孩子無法體會的記憶,也做過一些嚇死人的偉大事業,如:三歲的時候趁阿公在午睡,偷偷爬上近90度且一點都不安全的踢子到頂樓,之後爺爺找不到人,發動全村子找小孩,才看到自家樓頂有個發抖的小孩,我的名號在三歲時一舉打開,至今村裡七、八十歲的長輩仍然記得我。

你,三歲的時候在做什麼?

看到屋子二樓外的那根銀梯了嗎?就是它。

這就是所謂的爆竹,短的如上,長的如媽祖繞境可燃爆數分鐘的那種。

之後有了家裡有了自己的房子,生活也較穩定,那時父母因為在學校打網球有很多的朋友,幾乎每天晚上都會有長輩來家裡炮茶閒聊,或許也是因為這樣,從小就在生活中學習和長輩的相處模式,或許這是我講話很老成、很鄉土的原因之一,但也因此蠻有長輩緣的。

而父親是機械背景的,個人覺得「喜歡實作」的個性也是源自於此,從小就在看機械的三視圖,雖然不懂原理卻覺得很好玩,雖然我喜歡的是木工,但接受設計教育後,越來越發現自己喜歡實作更勝於紙上談兵。

寫到這又有點靈感喪失了,待我哪天思想起再補完吧。
另外,祝天下父親都能快樂,如同吳念真說的:

母親節一定是假日,
父親節...碰運氣,
這樣的安排所有當爸爸的都該懂:
前者是對付出者的感激,
後者是對責任者的提醒。
爸爸們,加油。